#恆安大同有專業照護團隊更提供精彩豐富的銀髮生活 #移除鼻胃管訓練 #介護食讓餐食變得幸福

🍄移除鼻胃管訓練,不僅需要專業經驗,更是一段艱辛又反覆的過程,訓練最後的結果或許不一定成功,但是若能讓長輩重新獲得由口進食的滿足,再困難的過程都值得我們去努力。

🍄部分長輩常因年邁吞咽功能退化,嘗試了多次的移除管路訓練輪迴,主要原因,常是因喝水時容易嗆咳,而產生長輩不敢喝水,最後導致水分攝取不夠,反覆發生泌尿道感染,也曾因為由口進食,不慎嗆食而導致吸入性肺炎住院治療。針對這類型無法順利成功移除鼻胃管的長輩,我們依然盡力滿足他們由口進食的口慾需求推動「介護食」特餐,希望每位長輩們能夠食得快樂、食得幸福。

🖍️(摘自羅東博愛醫院期刊)葉書銘醫師建議,想讓病人拔除鼻胃管,可先至復健科門診進行評估。藉由鼻咽內視鏡、吞嚥攝影檢查,確認病人在哪一個進食階段發生問題。若評估有機會拔管,則安排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訓練,學習吞嚥技巧、強化吞嚥反射和相關肌群的力量。

🖍️個案進步到什麼程度,可以拔除鼻胃管?葉書銘醫師指出,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(IDDSI)將食物由稀薄到濃稠分為0~7級。當個案可以吞下3種質地以上的食物、進食量也不錯,經檢查確認進食無嗆咳等安全問題時,就有機會移除鼻胃管。

🖍️依個人的體能、病況,吞嚥訓練可能為期數天或數週。葉書銘醫師指出,曾發生過吸入性肺炎、失智、中風、腦傷導致吞嚥中樞異常的病人,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訓練。以中風病人為例,病情較嚴重者,甚至得訓練超過半年才能拔除鼻胃管,安全地進食。

🖍️剛放置鼻胃管的前2個月,可把握時機積極復健。否則,除了吞嚥肌群持續退化,進食與照顧模式的改變,很可能演變為長期仰賴鼻胃管灌食,拔管難度也隨之提升。

個案吞嚥功能進步,不只可拔掉鼻胃管享用美食,也可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。即使是不放鼻胃管、選擇做胃造口的病人,若吞嚥功能嚴重退化,也可能被自己的口水嗆到,引發吸入性肺炎。因此,不論是放置鼻胃管、做胃造口的病人,吞嚥訓練都能幫上忙。

❤️#我們在恆安大同創造心幸福